著名的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曾題詞贊曰:天壇是中國獨一無二,世界獨一無二的古典建筑杰作。在天壇的眾多建筑里,最著名的是圜丘壇,形似圓形的祭壇,其屋頂覆蓋著藍色琉璃瓦,象征著天空。在每年冬至之際,中國古代皇帝會在天壇舉行隆重的祭天儀式,向上天祈求豐收和國泰民安。
在圜丘壇的這組建筑中,有三種奇特的聲音現(xiàn)象,被稱為天壇的三大聲學奇跡。
01.
回音壁
第一聲學奇跡是回音壁,這是很多人到天壇后都會去體驗的打卡項目,當你站在東配殿的墻下面朝北墻輕聲說話,而另一個人站在西配殿的墻下,兩個人把耳朵靠近墻,就可以清楚地聽見遠在另一端的對方的聲音,而且說話的聲音回音悠長,有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氛圍。
回音壁是皇穹宇院落的圍墻,墻面由質地細密堅硬的澄漿磚采用磨磚對縫的方法砌成,墻頭覆蓋藍色的琉璃瓦。整座圓形圍墻弧度十分規(guī)則,墻面光滑整齊。
聲音沿著皇穹宇圍墻內部規(guī)則的弧度,經(jīng)過連續(xù)多次的反射,便能從院落的一端傳播到另一端。
02.
三音石
第二聲學奇跡是三音石,當人站在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塊石板上拍一下手掌,就能聽到三次回聲,非常神奇!
三音石的聲學原理其實非常簡單,第一聲回聲是由東配殿與西配殿的墻和墻基對聲音反射而形成的;之后第一聲回音繼續(xù)向四周擴散,再次碰到圍墻之后聲音又返回到三音石上,產生了第二聲回音,第三次回音以此類推。三音石上發(fā)出的聲音照此于院內往返可以在三音石所在的位置產生多個回音,但是隨著聲音的消散,人的耳朵可以分辨出的只有前三聲回音。
最早對天壇聲學現(xiàn)象進行研究的,是湯定元先生。在他的科普文章《天壇中的幾個建筑物聲學問題》一文中,對天壇公園中回音壁、三音石、圜丘聲學現(xiàn)象的形成機理提出了科學論斷。
湯定元先生的科學假說一直被作為天壇建筑聲學現(xiàn)象的權威解釋。直到20世紀90年代,天壇與黑龍江大學古建筑聲學研究組合作,對天壇建筑中的聲學現(xiàn)象進行了科學測試與分析,進一步完善了湯定元先生的假說。
03.
對話石
與此同時,專家學者們還在皇穹宇院子內發(fā)現(xiàn)了對話石,這就是天壇的第三聲學奇跡。當人站在皇穹宇殿前的第18塊石板上說話,則站在距此約36米遠的東配殿東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另一個人,可以清晰地聽到在第18塊石板上的人的說話聲。
其實,這是因為聲音發(fā)出之后經(jīng)過圍墻的反射,在特定位置匯聚,使得相互見不到面的人可以利用聲音的反射相互對話。
相傳天壇的回音,寓意為一呼百應,象征和標志著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統(tǒng)治地位。在科技不發(fā)達的古代卻能完成這樣偉大的聲學杰作,這不僅是人類建筑藝術的瑰寶,更體現(xiàn)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。
04.
天壇聲學現(xiàn)象的現(xiàn)代應用
天壇的聲學原理其實在現(xiàn)代也有所體現(xiàn),在劇場、音樂廳等封閉的空間,聲波在四壁上不斷反射,即使在聲源停止發(fā)射后,聲音還會持續(xù)一段時間,即為混響。
不同用途的廳堂,最佳混響時間不同,它與廳堂的容積密切相關。廳堂容積大,混響時間和;反之,混響時間知。不同的音樂對混響時間也有各自的要求,音樂廳要求長混響,室內樂稍低,而合唱、獨奏和重奏更低些。
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有不妥,可聯(lián)系刪除